欢迎访问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网站

全省十佳班主任事迹系列宣传之八:董学文

文章出处: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作者:发布时间:2023-01-10浏览次数:123

  董学文:用爱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 

��ѧ�.png

董学文(左)和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合影

“董学文与学生关系融洽,亦师亦友,班上学生之间的事他都知道,学生有什么困难,有什么心里话都会找他说。”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,师生们对董学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是赞不绝口。

用“勤”保障学生习惯的养成

董学文清楚地记得 1992 年,他第一次当高一班主任,报到注册那天,一位昔日不想学习,并且中考没有考取安庆十中的学生吴同学来到他面前报到,他勉励了一句:“既然花钱来读,就要对父母、对自己负责,你很聪明,现在努力来得及,肯定行。”不成想该学生从此一发不可收,她有一点进步,董学文就表扬,她也就越有劲头,最后该生以十中理科第三名考取安徽中医学院。“一个班考取 5 个,这在九十年代中期城郊这所年级学生人数不足 60的普通中学来说是十分罕见。”董学文回忆起来,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。

2001年9月,安徽省教育厅决定在安庆一中等学校设立省理科实验班,学生实行寄宿制,董学文成为首届实验班班主任,面对这些突然缺少父母的监护、天姿聪颖而又非常顽皮的学生,董学文感到压力非常大,没有别的办法,唯有一个“勤”字。

整整一个学期,除了常规班主任工作之外,董学文每天晚上在晚自习结束之后的九点半到十一点之间,都要从东门骑车来学校检查学生,防止他们不守纪律、玩耍,自己的课没有备好,先到学校,回家后接着备,风雨无阻。有一次晚上,风大,雨更大,小楼里的学生们以为他不会去了,一些“不法”活动就开展出来,当落汤鸡似的董老师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,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,自己撕掉牌,就是这样,一学期下来,这些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、生活的习惯。

“刚毕业的这届学生进入高三开始上晚自习,董老师无论晚上是否有课,都坚持到校,课间到教室查看学生动态,防止高三阶段学生敏感,情绪波动出事,晚自习结束看着值日生做好卫生清扫,安全离校,而且每天都是如此。”学校其他老师这样说道。

用“情”成为学生的心灵驿站

董学文告诉记者,安庆一中的实验班是全市优秀初中毕业学生的聚集体,一些在初中非常优秀的学生,当进入高中之后感到不适应,上课思想不集中,学习效率低,慢慢产生自卑心理,怕学、厌学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。

实验班的小张来自太湖县,父母离异而性格又内向,他无家可回,假期也都在学校度过,董学文知道后每逢节假日,都将几位县区的住校生带回家过节;小张同学一段时间上晚自习时无精打采,其他同学也不知他在做什么,董学文经过观察厕所墙上的痕迹,终于发现了他夜里翻厕所天窗出去上网,除了做细致的思想工作,在高考前其他学生都被家长接走的情况下,董学文还陪他在寝室睡觉,小张同学很感动,他最后以 684 分的高分超过清华分数线,填报并录取了浙江大学。

同学小汪是位矛盾型男孩,有时过分自信张扬,有时又很脆弱,模拟考时,头一天下午没考好第二天上午就弃考,跑到江边徘徊去了;参加某大学自主招生考试,理论考试非常出色,面试互动环节,他觉得没意思,直接不参与,结果被淘汰了,回来就不愿参加高考了,当天下午就逃出课堂,但出不了校门,董学文在田径场的角落找到了他,将他拉到学校体育馆,与他 PK 两节课的羽毛球,打得他一身臭汗,电话叫家长领回家洗个澡,第二天就正常了。

对于这些学生,董学文从高一的入学教育开始就渗透山外有山的心理暗示,及时给予这些学生高中学习方法的指导,多开导、多鼓励、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,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,他主动与家长联系,家校共同努力,另外还特意私下请部分同学好友参与疏导。

“刚毕业的这个实验班有玩手机游戏成瘾的,也有几位学生心理有问题甚至问题严重的,不少学生个性很强,家长溺爱,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悖,社会期望值又高。”董学文说,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经历,现在感到班主任工作的难度正在加大,压力也在增加。

“现在学校有心理老师了,我也经常与心理老师交流、与家长联系,减少与学生的思想代差,想办法找对策,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。”董学文表示,虽然付出了很多,但看到每年学生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。

【局长点评】

丹心育桃李,秉烛铸师魂

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陈党生

坚定的理想信念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他前行的保障。一张张荣誉证书,不仅见证了他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,也为他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赢得了远比金杯、银杯更珍贵的口碑。

扎实的学识、仁爱之心托起了未来的希望。他辅导的学生多人获化学奥赛省级以上,多人在全国化学奥赛决赛中拔得头筹。所带班级,多人成为省、市理科状元,清华、北大等知名高校录取

他就是安庆一中为生服务的孺子牛、开拓创新的拓荒牛、艰苦奋斗的老黄牛――董学文老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□稿件由安徽青年报记者丁亚东采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