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网站

全省十佳班主任事迹系列宣传之九:郑芸芸

文章出处: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作者:发布时间:2023-01-10浏览次数:137

      “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,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让我倍感振奋。能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,有机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、党员教师,用心、用情、用力工作,陪伴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、实现梦想,我倍感荣幸。”郑芸芸扎根皖南革命老区泾县,坚守教学一线三十年,担任班主任二十余载,现任泾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、班主任、语文教师,荣获安徽省中小学十佳班主任、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、省优秀教师,宣城市学科带头人、市优秀教科室主任等荣誉称号。

育人的滋味

刚刚从教,郑芸芸被分到一个村小下属的教学点。一人一校,是校长、是教导主任、是班主任,更是语、数、音、体、美、劳全科教师。她带着16个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,在一间老庙改建的教室里上课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她却教得有滋有味。用心爱护学生的两年教学点时光,让郑芸芸坚定了自己育人的初心。

从教30年来,一路从教学点到村小,到镇中心小学、县直小学,郑芸芸始终秉承自己的初心,用行动诠释那句名言――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。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影响的,好的班主任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。有了这种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,繁杂而辛苦的工作才会变得有滋有味。

爱在细微处

在工作中,郑芸芸时常提醒自己:关注细微处,用自己的爱心换学生的真心。

她是一位研究型小学班主任,致力于研究如何从儿童立场出发,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,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。她为学生们布置书香教室、书香走廊,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。去年12月,她所带的一年级(3)班被评为泾县首届“书香班级”。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,是一个班级的灵魂。她擅长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,让他们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“主角”,设计班徽、编创班歌、争当绿植委员、讲台委员……她带的班级人人都能申请当班干部,班上人人有事干,事事有人干,学生们都像“小大人”。激发学生潜能,构建班级文化,她的班级因此总是生机勃勃。

实践出真知

“小学班主任什么都管,孩子在家吃不吃蔬菜、什么时候睡觉都会管。别担心,我会和你一起陪伴孩子成长”。除了在学校引导学生练“课堂功夫”――端坐听课的功夫、举手发言的功夫、握笔书写等功夫之外,郑芸芸还引导学生在家练“生活功夫”――承包一项家务活、学洗内衣和袜子、尝试为家人做饭菜。她联合家委会,为学生设计了《足迹表》,内容包括按时起床学穿衣、早晚洗漱讲卫生、一日三餐不挑食等12个方面,全面细致地记录学生的一日常规。

她有着丰富的“协同育人”经验,善于构建学校、家庭和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联动育人网络。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开阔了眼界、丰富了生活,更像一颗种子,种在了师生和家长的心中。

奋进的脚步

作为班主任,郑芸芸有着足够的爱心和耐心,还有着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,保持不断学习、不断思考的“空杯心态”。今年,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并备考,获得“家庭教育指导教师(小学)”证书和“心理健康指导师(高级)”证书。

她喜欢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,在分享与交流中获得成长与进步。五年来,她送教下乡十多次,足迹踏遍泾县的每个教研片。她多次执教市县级观摩课,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市一等奖以上二十余篇,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,主持的两个省级课题均已顺利结题。她还是泾县“郑芸芸名师工作室”主持人,致力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。

初心不改育桃李,创新不止为教育。谈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,郑芸芸表示,她将一如既往坚守三尺讲台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,永不懈怠,砥砺前行。

֣ܿܿ.png

郑芸芸(右一)和学生们在一起

【局长点评】

好老师本身也是好教材

宣城市教体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 张堂宣

赤诚丹心润桃李,满腔热忱勤耕耘。作为一名一线党员教师,郑芸芸不忘教育初心,牢记教育使命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为复兴教育高质量发展执著奉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。

她,扎根基础教育一线三十年,创新开展班主任工作,用爱心、耐心和细心帮助学生磨砺自我,成长为会学习、会生活的新时代接班人。从儿童立场出发,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,她带的班级总是那样书香袅袅、生气勃勃。

她,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,以学安身,以德立命,立功立言,达人达己。她的语文课堂轻松开放、简单扎实,是孩子们的乐园。她带领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守正创新,在学习互动中获得成长,并辐射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、乡村教师把“当一名好老师”作为自己的信念。

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,好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。以德为先,以行垂范,遇事热情沉着,从容应对,逢难善思勤为,逆行而上;乐于学,勤于教,善于思,保持开放心态,大胆融通理论与实践;孩子喜欢,家长放心,同行敬爱,社会认可――郑芸芸就是这样一本“教科书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□稿件由安徽青年报记者谢婷婷,通讯员冯玲杰采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