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网站

弘扬教育家精神 致敬人民教师 ――“心与心愿”教育公益活动 20位候选教师事迹宣传

文章出处: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作者:发布时间:2025-01-09浏览次数:7

他们有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

他们有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

他们是恪尽职守的点灯者和引路人

用爱的光芒,擦亮夜空里一颗又一颗小星星

“心与心愿”活动20名优秀教师候选名单出炉

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,感受爱的力量

 

候选人事迹

(按姓氏笔画排序)

01丁海燕,女,汉族,1978年12月生,中共党员,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一级教师。对于特殊孩子而言,她不仅是知识的灯塔,更是心灵的港湾。从听障班班主任到学生心中的“丁妈妈”,她用爱心与智慧,为折翼天使重塑梦想之翼。她深知特殊教育的独特性,因此在教学教研道路上勤于钻研,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,取得了丰硕成果,获得优秀课例全国特等奖等奖项。她编写教材,创新教学方法,用自己的智慧为特殊教育事业添砖加瓦。她因材施教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土壤中茁壮成长,她带领学生们一次次突破自我,斩获多项荣誉,让特殊教育绽放出璀璨光彩。她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用自己的事迹激励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事业。扎根特殊教育27载,她用热忱诠释真爱,用平凡书写伟大。曾入选全国先进名班主任工作室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02于永军,男,汉族,1979年7月生,中共党员,安徽省蒙城中学正高级教师,获安徽省特级教师、安徽省中小学十佳班主任、安徽省优秀教师等荣誉表彰。早在2007年,他就担任了一所农村公办学校寄宿班班主任。担任寄宿班班主任期间,他陪伴学生吃住在校、三周一休,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。他工作创新创优,因人因时开展活动,激发潜能主动成长,每周小活动、每月大活动、每学期走出去办活动,“三大文化教育”打造特色育人品牌。为有利于更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,他领衔市(县)级初中语文和名班主任工作室,6年来,面向全省开课8次、市、县40余次,在《教师博览》《班主任》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等发表文章30余篇。工作室成员在“长三角”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人、省奖7人、市一等奖10余人;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获省级奖4人、市一等奖4人。

03于昆鹏,男,汉族,1979年4月生,中共党员,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、高级教师。他常说:“作为特殊教育教师,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困难、挖掘潜能,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希望。”正是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,让他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六年,用爱心和智慧书写感人的教育人生。作为孩子们学习的引路人,他用耐心和毅力一遍遍地重复着最基础的发音教学,直到孩子们能够准确发音;他又扮演孩子们生活上“保姆”的角色,关心着每一个孩子的衣食住行,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温暖和关爱;他常利用节假日到重度残疾儿童的家里送教上门。在他的精心培育下,近百名残疾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,有的考上了大学,有的掌握了一技之长。其中,一名残疾孤儿成长的故事尤为感人,这名孤儿因患有怪病“大象腿”,11岁前一直无法行走,经历安装假肢等手术后才进入特教学校学习,在于昆鹏等老师的悉心辅导下,她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,还多次在演讲比赛中获奖,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。他长期致力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策略研究,先后主持《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》和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聋校语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》两项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,教育著作《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》在安徽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,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。曾入选安徽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、安徽省特级教师。

04王叶梅,女,回族,1982年7月生,中共党员,滁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,曾任化学教研组长、党支部书记、年级副主任。作为第一届“宏志班”的一名受助学生,她在这里完成了从农村贫困女孩到大学毕业生的蜕变。毕业后,她没有忘记母校的恩情,毅然选择回到这里,很快成长为“宏志班”的班主任。在担任宏志班班主任的12年时间里,面对家庭困难学生,她倾囊相助,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,更在精神上给予支持。她坚持家访,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师者父母心”的内涵。她倡导生活化课堂,实施分层教学,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,课堂效率高、教学效果好,学生们不仅学习成绩显著提高,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。她先后8次辅导30多人次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、征文比赛、科创比赛中获奖,自己也荣获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奖,先后在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》《化学教学》《中学生数理化》《高中数理化》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,参与编写教材4本。曾入选滁州市最美教师。

05冯云,男,汉族,1976年9月生,中共党员,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中心初级中学高级教师。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,他在农村初中担任了29年的班主任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“爱岗敬业,不忘初心”。他深知每一名农村孩子背后都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与梦想,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,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,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琐事,他都耐心倾听,尽力解决。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。他通过家访、谈心等方式,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,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扰、重拾学习的信心。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,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。在他的努力下,所带班级学生品学兼优、全面发展,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,有的毕业生光荣入伍、退伍后成为振兴乡村的骨干,有的毕业生出国留学、学成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、科研人才。他一直把班主任工作当作神圣的工作,把做好班主任当作“学问”来做,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20多年来他所带的班级均获得市、县先进班集体称号。2019年以来,先后成为县、市级“名班主任工作室”主持人。曾入选安徽省最美教师。

06刘海娟,女,汉族,1986年5月生,中共党员,阜南县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,阜南县第十三小学美术高级教师。她作为特岗教师赴乡支教,以非凡的毅力与无私的爱心,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。她十余年如一日,走遍五个乡镇十五所学校,只为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。她为200余名留守儿童送去爱心与温暖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“美师妈妈”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。她不仅教学成绩斐然,更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同行。作师德师风报告百余场,激励数万教育工作者。作为美育的倡导者,她独创了新型特色美育教学法“三进四结合”,将剪纸、柳编等“非遗”课程引入校园,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,更传承了民族文化。她创立的“三化教育研训”教学法及“城乡美术研修共同体”,推动了全县美育教育的均衡发展,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曾入选中国好人、全国优秀教师。

07许艳,女,汉族,1973年5月生,中共党员,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谢桥镇化西小学高级教师。她十七年如一日扎根乡村,以无私奉献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。她不仅在教学上追求卓越,屡获殊荣,更以一颗爱心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田。面对城市的诱惑,她坚守初心,认为乡村教育同样重要。她以校为家,忘我工作,即便面对家庭变故与个人病痛,也未曾动摇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。作为班主任,许艳更是将“爱生如子”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,更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。对于留守儿童,她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与引导,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,重拾生活的阳光。她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,更是青年教师的楷模,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教育。在她的努力下,乡村的孩子们得以茁壮成长,乡村教育的天空也因此更加蔚蓝。曾获安徽省最美教师、安徽省特级教师、安徽省爱岗敬业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。

08孙浩,男,汉族,1980年10月生,中共党员,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高级教师。他扎根乡村教育二十载,以一颗真诚的爱心,成为孩子们身边最亲的人。他在寒冷的冬日看到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小脸心疼不已,自费买来冻疮膏为孩子们涂抹,设法取暖让教室充满温暖。他对留守儿童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指导,更是在生活上给予他们“家”的温暖,带他们洗澡、理发,周末还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,让孩子们感受到亲情的陪伴。他勤于钻研教学方法,创新教学手段,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,秉持“把握学情顺学而教”,形成质朴自然而又高效的教学风格。制作的微课、课件在全国和省级评选中获奖,他的课堂教学曾荣获全国小学数学观摩课一等奖,多次应邀参与全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。他积极投身支教事业,远赴新疆支教期间,克服重重困难,不仅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,还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学水平,促进了民族团结,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“优秀支教教师”称号。他关注教师队伍建设,带动青年教师成长,成立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和教研共同体,在他的指导下多位年轻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奖,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。他作为省党代表、市人大代表,多次参与省市座谈会,为乡村振兴、教育发展建言献策。曾入选安徽省特级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、中国好人。

09李之体,男,汉族,1979年11月,无党派人士,蒙城县许疃中学数学教师、七年级年级组长。他25年扎根坚守乡村一线,不仅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,更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。每当有学生遇到困难或困惑时,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用温暖的言语和行动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,给他们家的温暖,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生活。他持续关注学生成长,利用课余时间,对升入高中的同学持续关心关爱,以满腔热情保障孩子成长成才。他所带的留守学生中有二百多人考上了大学,其中八十多人还上了重点大学,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肯定和称赞。他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带动年轻教师扎根乡村教育,他所带领的年级组两次获得县委县政府“优秀师德集体”表彰,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曾入选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、全国优秀教师。

10李元芳,女,汉族,1974年8月生,中共党员,淮南市凤台县丁集乡张巷小学高级教师。她幼时因脊髓灰质炎致左腿肌肉萎缩,却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考入大学,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,在偏远的农村小学默默耕耘25载。长时间拄着拐杖站立教学,导致她的脊柱侧弯严重变形。为了保证教学效果,让学生看得见她的身影,她以板凳为膝,跪守讲台整十年。病痛缠身,她仍坚强开朗,坚持教学,用智慧启迪心灵,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孩子。生活中的她,总是笑容灿烂,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引导学生乐观向上,努力学习。她坚信,即使身有残疾,也能传递世间的美好与温暖,给予学生们一个充满爱的童年。曾入选中国好人榜、安徽最美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。

11杨韧,女,汉族,1969年9月生,中共党员,安徽省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副校长、高级教师。她以三十八载教育生涯诠释着“不忘初心”的深刻内涵。她如香樟般坚韧,以“初恋”般的热情耕耘于三尺讲台,影响并激励着一批年轻教师。面对挑战,她从不退缩,无论是从音乐老师转型为班主任的艰辛,还是挂职副校长的重任,乃至病痛的侵袭,她都以乐观与坚韧一一克服。她独创的“杨老师聊天室”成为孩子们心灵的避风港;线上“老班夜话”与线下“大班主任”联动,更是班主任们成长的摇篮。她用心呵护每一位学生,倡导“快乐分享”,让班级成为充满爱与温暖的“班级家”。在科研与教学并进的道路上,她引领团队前行,用智慧和汗水筑梦教育。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书写着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,是真正的“快乐老班”,也是学生们的“老师妈妈”。曾获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,安徽省特级教师等荣誉。

12余友军,男,汉族,1973年9月生,中共党员,金寨县燕子河实验学校党总支部书记,高级教师。他扎根山区教育二十余载,以赤诚之心奉献教育事业,他不仅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,更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。2004年任匡畈村小学校长期间,面对洪水,他不顾安危勇保校舍,并在灾后积极奔走,为学生们争取到了新的教学楼,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。2008年暑假,他三次跳入汹涌的河水中,奋力救起两名落水少年。事后,他低调处理,直到家长送来锦旗,这段英勇事迹才广为人知,展现了教师的大爱。他力推素质教育,班级管理有方,对留守儿童更是关怀备至,与学生同吃同住。他教书育人,助学救人,甘当人梯,乐为深山学子走向光明铺坦途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曾入选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。

13汪玲,女,汉族,1978年4月生,民进会员,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高级教师。她躬耕学前教育30年,始终坚定理想信念,敢做扬鞭奋蹄“开拓牛”,先后在国家和省市级比赛中获奖8次,帮扶的4所乡村和城市薄弱园所取得明显进步,创新实践家园共育新模式,为家园共育做出了有效示范作用。她甘为服务教学一线的“孺子牛”,作为研究生实践导师,积极培养学前教育领域“四有好教师”,带领多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,荣获诸多省特级教师、市教坛新星荣誉等荣誉称号,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。曾入选芜湖市首席教师、安徽省教坛新星、安徽省特级教师。

14汪洋,男,汉族,1977年12月生,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九年制学校高级教师。他深耕乡村教育28年,他吃住在学校,和孩子们打成一片,足迹遍布平铺的教学点和完小。他长期帮扶数百名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,助力他们安心入学。他注重在活动中育人,努力带着孩子们登上大舞台,争创了平铺第一个市示范少先队室,开展了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“盛大”的六一庆祝活动,成立了平铺第一支鼓号队。他用爱点亮健康童年。他坚持双班教学,圆满完成了中央媒体来校采访的授课,省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和全国中西部教育信息化现场会的优秀主讲。他用自己务实的教研、教学作风做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“摆渡人”。曾入选安徽省特级教师、中小学十佳班主任、教坛新星。

15宋玉荣,女,汉族,1976年12月生,中共党员,合肥市第九中学高级教师。她用青春和热情,在皖北的乡村学校种下了知识的种子。面对简陋的校舍和质朴的孩子们,她迅速调整心态,成为乡村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引路人。从手把手教孩子们整理床铺,到开设音乐课,她的身影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温暖的印记。她不断挑战自我,从乡村到县城,再到省城名校,以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,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。在教育实践中,她始终坚持以爱为本,细节育人,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,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与未来。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无私的关爱,她帮助许多学生找到了自信和方向,成就了他们的梦想。25年的教育生涯,她用爱心和智慧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教育故事。她坚信,教育的力量在于细微之处的关怀与引导,在于为每个孩子点亮一盏明灯,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。曾入选安徽最美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。

16陈光明,男,汉族,1973年8月生,中共党员,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、高级教师。他耕耘杏坛近三十年,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,无论春夏秋冬,刮风下雨,不曾迟到或早退过一次,哪怕是身体不舒服,也从未请过一次假。身为校领导,同时也是一名一线教师,事务繁杂,工作任务重。他却一直把工作当成了事业,用无私的付出感召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。他爱生如子,着眼于对学生的终身教育;节日的问候,生日的祝福,学生探访,都是对他工作的最大回报。他乐于助人,同事、学生或者家长遇到了困难,他都会主动提供帮助,给贫困的学生购买生活用品,给有进步的学生准备奖品,运动会时请学生聚餐,中秋时请学生吃月饼,每个月给学生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。他用乐业奉献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;走到校外,走进社区,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工作,防疫、铲雪、防洪、社区工作,到处都留下了他志愿服务的身影。他开拓进取,勇于创新,探索出了“五极班级管理”班级管理模式和“四翼实效课堂”的课堂教学模式。曾入选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优秀个人、全国模范教师、教育系统先进模范人物。

17黄峥,女,1977年1月生,中共党员,合肥市琥珀中学一级教师。她二十七载杏坛深耕,以教育家之精神,细耕“老班园地”,衣带渐宽终不悔。她坚信“人人能成才”“成长比成才更重要”,不仅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,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。她不畏病痛,坚持家访,用爱心与智慧化解学生困境,尤其关注女童成长,开设“女生课堂”,举办“女生节”,为女童搭建成长的桥梁,让爱与温暖在她们心中生根发芽。她创新教学,寓教于乐,让学习成为快乐之旅,更以“送教帮”行动辐射薄弱学校,助力教育均衡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军人,她以“行走的德育”“典礼仪式”“国旗下讲话”为主线,把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“校风校训”等植入每一个孩子心中,努力将每一个学生培育成为最美的琥珀!曾获安徽省优秀教师、安徽省教坛新星、安徽省十佳班主任等荣誉。

18董功平,男,汉族,1970年6月生,中共党员,霍山县衡山镇城关中心学校党总支副书记、校长。在班级管理中,他坚信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”,他悉心呵护每一位学生,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。每当有同学过生日,他总不忘送上一张生日贺卡,让孩子们在集体中感受到家的温暖。在教育教学中,他勇于创新,大胆实践,注重差异化教学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,引导学生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,再到“我会学”。在学校管理中,他抓党建、促发展,抓班子、带队伍,健全管理机制,创新管理方式,赢得了师生的由衷敬佩和家长的广泛赞誉,一年内学校就先后获得县综合考评优秀奖、市级体育传统田径项目学校、市小学数学优秀教研组、省防震减灾示范校等奖励和称号。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,了解困难家庭学生的实际需求,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。他联系爱心校友,成立2个助学基金会,每年奖励家庭困难、品学兼优学生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助力乡村教育振兴。曾入选安徽省优秀班主任、优秀教师、教书育人楷模。

19董艳,女,汉族,1981年8月生,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教师,副高职称。她凭借着“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,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”的坚定信念,扎根农村教育十九年。她提出了“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”,以“读写思行研”为路径,在农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,开设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课程,巧妙地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,让孩子们在吟诵古诗、创作童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在共读共写中培养阅读习惯,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体验生活的真谛。她相信,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点燃心灵的火种,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。她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公益事业,成立了名师工作室,通过网络平台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,带动了更多教师的成长。她还积极参与阅读推广活动,为农村孩子送去了宝贵的精神食粮。疫情期间,她带领团队推出了线上公益课程,为孩子们提供了不间断的学习支持。曾入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、全国最美教师。

20薛莉,女,汉族,1977年11月生,中共党员,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中学校长、高级教师。她满怀热情,扎根于定远的“大西南”23年;她以身作则,爱岗敬业,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逐渐成长为甘于以校为家,俯下身来,静下心去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的校长。她奉献爱心,为困境学生传承明丽的人生梦想,联系各方力量资助三校贫困学生几百人,为学校募得善款50万余元,个人资助学生2万余元,其中和全国道德模范陈贤律师一起资助时间最长的学生已有11年之久。她心怀悲悯之情,用朴素的感情对困境儿童、留守儿童、三残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;为双腿残疾的学生家长腾房陪读,为关爱认知低的学生融入集体,为身患疾病的学生联系医院,这份无私无畏的大爱令所有人动容。她坚守着一颗朴实的初心,怀揣着一份真挚的情怀,默默扎根乡村教育事业。在平凡的岗位上,无私奉献,用心用情用爱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,成为照亮乡村教育的一束光。曾入选定远好人、定远县道德模范、滁州好人。